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袁枢“纪事本末体”史书创新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袁枢“纪事本末体”史书创新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是如何体现其独特的体例的?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体现其独特体例的方式如下:以事件为线索进行编排:袁枢在《通鉴纪事本末》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而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将相关史料进行总结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事件的起始、发展和终结,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南宋时期,我们找到了这种体裁的先驱——袁枢,他的杰作《通鉴纪事本末》就是这一体裁的杰出代表。袁枢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将那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精心拆解,以纪事本末的形式重新编排,让读者得以更直观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进程。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
史书体例中,纪事本末体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它以事件为核心,将相关主题资料整合并集中展示。这一创新源自南宋学者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开创性地采用了这种以记事为主的编纂方法。
体例3,纪事本末体,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方式,其核心是以事件为中心,将相关的专题材料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这一创新源自南宋学者袁枢的杰作《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1176年历史大事
〖壹〗、在1176年的历史舞台上,一系列重要事件相继发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的刊行。这部著作源于淳熙三年(1176),在浙江建德东的郡学首次亮相。
〖贰〗、具体事件如下:1176年夏,西光之子藤原师高、师经与鹈川的延历寺下属寺庙发生冲突,火烧寺庙,引发安元强诉事件。1177年4月13日,朝廷虽口头承诺,却一直拖延执行,导致安元强诉事件升级。4月28日,京都发生“太郎烧亡”的大火灾,被视为射中神舆的报应。5月,后白河与成亲、西光等人密谋打倒平家。
〖叁〗、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八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蔡兹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道学家、程颐的丙传弟子李侗。
〖肆〗、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再次派兵入侵,这一次顺利征服了不列颠,把英格兰纳入了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人对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这些偏僻野蛮的地区没有什么兴趣,英国西北部的凯尔特人部族组织得以保留,罗马人还在英国修建了防御凯尔特人的哈德良长城。
袁枢在史学上的贡献
〖壹〗、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
〖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他创造了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这一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的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袁枢的史学贡献和成就,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叁〗、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 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 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 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 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 唐代人,著有《通典》,为 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肆〗、袁枢是南宋史学家,著有历史巨著《通鉴纪事本末》,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以下是关于袁枢及其著作的详细介绍:生平简介: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幼年便能赋诗,有抱负,曾在故乡南桥上题诗。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得礼部考试词赋科第一。
〖伍〗、袁枢,南宋时期的人物,隆兴元年(1163)以进士身份出仕,历任太学录、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等职,著作《通鉴纪事本末》对中国史学贡献巨大。
什么是纪事本末体?
〖壹〗、纪事本末体是一种注重历史事件的史书编撰方式,它起源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全面记载历史事件的一书备诸事之本末,如《通鉴纪事本末》;另一种则是聚焦单一事件的具一事之本末,如明清时期的《宋史纪事本末》和《明史纪事本末》。
〖贰〗、纪事本末体是一种史书的编纂体例,它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以下是关于纪事本末体的详细解释:以事件为主线:纪事本末体打破了传统的编年体和纪传体的限制,以历史事件本身为主线,将相关的历史材料组织起来。
〖叁〗、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以下是关于纪事本末体的具体解释:起源与代表作: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代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等,都是这一体裁的代表作。
袁枢人物介绍
袁枢,字机仲,出生于1131年,逝于1205年,是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籍贯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他自幼才情出众,以诗词见长,曾在故乡南桥上留下了豪迈的诗句:“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
袁枢,南宋时期的人物,隆兴元年(1163)以进士身份出仕,历任太学录、严州教授、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等职,著作《通鉴纪事本末》对中国史学贡献巨大。
袁枢(1131~1205)(宋代)”17岁进杭州太学,20岁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
通鉴纪事本末详细说明
《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一部史书,以下是其详细说明:编纂背景与目的:袁枢编纂此书源于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和解决《资治通鉴》阅读难题的初衷。他以《资治通鉴》为基础,旨在通过分类编排,使读者更易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创新,弥补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不足,开创了以事为主的本末体,对中国史学编纂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袁枢的贡献不仅在于书籍本身,还在于他通过编纂,为赵宋政权提供了治理建议。他的著作被孝宗赏识,赐予太子和江上诸帅阅读,并提升了袁枢的官职。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纪事本末体:分开记载没个历史事件。对研究历史的某一方面很有帮助。代表《通鉴纪事本末》5通史:记载几个朝代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实。代表《史记》《资治通鉴》。6断代史:记载一朝一带的历史。如《汉书》记载西汉一朝的历史。二〖Fourteen〗、史中大多是断代史史书。断代史和通史可以和上面四种结合。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