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鉴真六次东渡传佛法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鉴真六次东渡传佛法以及鉴真东渡传扬佛法的经过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和尚肉身留在了日本吗?
鉴真和尚肉身 鉴真和尚,俗家姓淳于,盛唐时期著名的佛教代表,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宣传佛法,传播盛唐文化,为唐朝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据记载,鉴真和尚最后十年是在日本度过的,所以鉴真和尚的肉身最终也留在了日本,当时他的弟子还为他创建了干漆身,一直流传至今。
鉴真和尚,唐朝时期著名的和尚,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者。鉴真和尚曾经六次东渡日本为日本传播先进的文化,在鉴真和尚去世之后,他的肉身留在了日本。据说曾经在1980年回到了中国的扬州,也就是鉴真的故乡,但是实际上现在是否依旧在中国就没有相关的根据了。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才获得了成功。
历经千难万险,鉴真和尚终于到达了日本。在日本,他受到当时天皇的热烈欢迎,被称为道士。他在日本建立了正式的学科体系,为日本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鉴真和尚在日本呆了近十年,于公元763年死于唐朝的赵体寺。这就是鉴真东渡的故事。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第五次东渡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
后来,荣睿不幸病逝于端州,鉴真也辛劳过度,感受暑热,双目失明了。先后共有三十六名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五次东渡中牺牲。尽管途程艰险,代价极重,鉴真东渡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753年,六十五岁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木船,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地到达日本九州岛。
敢请高人指点,鉴真和尚为什么要东渡日本?(真心请教)
鉴真东渡的目的应该就是他所说的到日本传播佛教的,比较纯净的目的吧。还有我去过扬州大明寺,里面有鉴真和尚纪念堂,是日本捐建的仿唐招提寺风格,每年都会有日本游客来,可见鉴真影响之大。
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传播佛教。具体原因如下:受邀前往:在唐代,鉴真和尚作为扬州大明寺的住持,因其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威望,受到了日本僧人的尊敬和邀请。742年,两名日本僧人专程来到扬州大明寺,恳请鉴真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因为从日本来的两名和尚盛情邀请鉴真,而鉴真又十分热爱佛法,他希望佛法能够在世界各个地方盛行,因而才会执着于东渡日本。鉴真是一个和佛有缘的人,在他〖Fourteen〗、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佛像,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佛教之人,于是出家当了和尚。此后鉴真一直虚心求教,后来成为了唐朝的名僧。
当时日本统治者就派了荣睿和普照二人前往大唐寻找德高望重的僧人,二人在扬州看上了鉴真和尚,于是想要将鉴真请到日本去宣扬佛法。 鉴真和尚被当时日本方面的诚意感动了,而且一想能将自己所学的佛法在异国传播,让更多的人收益,鉴真决定和荣睿、普照一起前往日本,宣讲佛法。
鉴真六次东渡的路线图是怎样的?
鉴真东渡的路线如下图所示:742年第一次东渡,因弟子间意见分歧而错过了机会。次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损坏,又不能成行。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官府,受阻未能成行。744年,鉴真派弟子秘密购买船只,并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
鉴真六次东渡:唐朝法律规定,国人未经政府批准私人不得擅自离国,鉴真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是他们那个团队起了内讧,也就是在决定和鉴真一起东渡的众僧人中,道航和高丽僧如海发生了争执,那高丽僧人向淮南采访使班景倩告密说:他们造船入海,与海贼连,又有五百‘海贼’会进城来。
鉴真东渡日本采取了航海的方式,共耗时12年。鉴真东渡的路线如下图:鉴真,唐朝高僧,14岁出家,本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在天宝十二年(753)十月第六次启程,终于东渡成功。
鉴真6次东渡日本路线
鉴真东渡的路线如下图所示:742年第一次东渡,因弟子间意见分歧而错过了机会。次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出海不久,船只触礁损坏,又不能成行。第三次东渡,由于有人报告官府,受阻未能成行。744年,鉴真派弟子秘密购买船只,并以巡礼“佛迹”为名,准备第四次东渡。
鉴真共六次东渡日本,具体过程如下:首次东渡(743年):因如海诬告道航等人与海盗勾结,船只被没收,僧人被拘禁,东渡计划搁置。第二次东渡(743年):鉴真等人从扬州起航,在长江口遇恶风巨浪,船体触礁破损,众人被迫登岸,饥寒交迫,东渡失败。第三次东渡(743年):航行数日后遇大风浪,停靠海湾等待。
最后传顺水南漂〖Fourteen〗、天后靠岸,抵达海南岛南部振州(今崖县),这第五次东渡又失败了。
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下面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第六次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
艰难历程:鉴真六次东渡与唐招提寺
〖壹〗、艰难历程:鉴真六次东渡与唐招提寺 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图为供奉于御影堂内的鉴真干漆夹造坐像,日本国宝。
〖贰〗、天宝十二载,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到达日本九州。他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欢迎,并为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在日本的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律宗,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为日本僧侣授戒,建立了正式的律学传承。
〖叁〗、被誉为祖师:鉴真在日本被誉为糖、缝纫、豆腐和酱油的祖师,这些技艺的传入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生活。留下佛教圣地:尽管晚年处境艰难,但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仍积极传播佛法,留下了唐招提寺这一佛教圣地,成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
唐代鉴真僧人曾几次东渡?
〖壹〗、鉴真和尚一生六次东渡,只有最后一次成功抵达日本。然而,他每次去东方旅行都很成功。第一次去杜东失败了,因为它被错误地指控与海盗勾结,第二次,虽然失败了,但他宣传了自己的佛法。第三次和第四次,当地人民不愿意让鉴真离开,这导致了东渡的失败。
〖贰〗、鉴真东渡鉴真18岁出家为僧,刻苦学习佛法。742年日本派荣壑(he)、普照来华邀请鉴真高僧去日本担任佛教传戒师,鉴真先后三次东渡失败,船被漂到海南岛。753年,日本第十次派使者来华,鉴真终于随日本使团东渡到了日本九州。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叁〗、寺名曾几次更改,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称五园寺,唐代称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汉时称乾亨寺,北宋时称万寿禅寺,南宋时称报恩广孝寺,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赐“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此后,历代相传,成为一方名胜。“光孝菩提”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肆〗、桂林市栖霞禅寺。位于桂林七星景区北门处,为中国近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唐式风格寺庙,至今一千多年历史。观音殿供奉的观音为镇寺之宝,原料采用四川雅安汉白玉于2002年雕刻而成,高8米,重18吨。是两湖两广一带最重比较高的一尊观音。
〖伍〗、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
鉴真在?时,东渡日本,第六次才成功
〖壹〗、第二次东渡又告失败。两度失败鉴真仍不甘心,准备再次东渡时,被一越州僧人觉察,向州官告发,说日本僧人引诱鉴真。荣睿遭到逮捕,押送长安治罪。到杭州后,荣睿患病,开释在外治疗,荣睿假装病死,才得脱难。第三次东渡尚在酝酿便又因被人告密而流产。
〖贰〗、日本当年派往中国的遣唐使船队,最终能够成功到达中国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可见鉴真东渡的困难有多大。在唐朝时期日本基本倾尽全国之力,动用国家的力量,进行遣唐航海,对于当时落后的日本为组织一次航海行动需要国家准备三年的时间,更何况鉴真还是偷渡。
〖叁〗、第六次成功:在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已经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终于在第6次东渡时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肆〗、没错,前五次都失败了,尤其是第五次鉴真遭遇海难险些丧命,第六次才成功。前后共经历十二年。天宝元年(742),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他去日传戒,鉴真欣然应允,从当年开始至天宝七载,12年中,先后五次率众东渡。
〖伍〗、鉴真在多年的东渡历程中,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前五次东渡均因各种原因失败,包括天气恶劣、船只损坏、官方阻挠等。但鉴真并未放弃,他坚持信念,最终在第六次东渡时成功抵达日本。
〖陆〗、在前五次的东渡尝试中,鉴真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天气恶劣、船只故障、官府阻挠等,导致他未能成功抵达日本。第六次东渡成功: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再次尝试东渡。
曾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_百度...
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688年—763年10月4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
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鉴真和尚。现在在日本保存的许多唐代建筑和文物,有很大一部分是与鉴真大师有关的。
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这次终于成功。在日本,他受到了热烈欢迎,并被日本天皇任命为“大僧都”,统管日本所有僧侣。鉴真不仅在日本传播佛法,还推广了唐朝的文化,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律宗之祖”和“文化之父”。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